WFU

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Cause/什麼是因果關係?

 

作者:許承越


     photo credit to: unsplash



什麼是cause?


什麼是因果關係(cause, causality)?

當我們說,抽煙造成肺癌 (smoking causes lung cancer),代表什麼意思?可是也有人年紀輕輕生活習慣健康良好卻得了肺癌、也有人當了一輩子大煙槍,最後也活得很好呀?

沒錯,所以就算各種大小研究已經證實了比起不抽煙者,抽煙者有高出很多倍的風險得到肺癌,得到肺癌的患者中也有很高比率是曾經/正在抽煙者,但還是會有人明明不抽煙也沒什麼風險因子,卻還是得了肺癌。

正因為我們現在還是沒有完全瞭解所有種類肺癌的成因與致病機轉,所以比較正確的描述方式應該是「比起不抽煙者,抽煙者有高出好幾倍的風險會得到肺癌,但並非抽煙一定會導致肺癌。」

很遺憾地,這句話的後半部常常被斷章取義,被許多香菸公司拿來據理力爭,作為擴張香菸銷售的理論依據。其實近幾十年來,每當有重大研究指出香菸對人體有增加肺癌或其他各式疾病的風險,而販售香菸的公司與財團與衛生促進團體/政府在訴訟時,也常常試圖利用這點,提出不同的數據去分析研究結果以提出對自己有利的證據。

當然啦,身為一個有醫師執照而且現在正在念公共衛生的人,還是鼓勵大家不要抽煙,畢竟除了肺癌之外,抽煙也被證實會大幅增加其他癌症、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各種問題的風險。對自己的傷害以外,二手菸、三手菸也會傷害週遭的家人朋友與環境。

在單一試驗中,我們很難馬上直接推定「抽煙導致肺癌」。現在對於抽煙危害的認識,以及抽煙如何增加肺癌與其他疾病的風險,也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眾多研究者努力的成果。

所以我們要怎麼衡量因果關係呢?


Sir Bradford Hill's Criteria


除了發展出隨機臨床試驗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以外,著名的英國流行病學家Sir Bradford Hill發展出一系列衡量因果關係的標準,被後世敬稱為Sir Bradford Hill's Criteria,包含:
  • Strength of association:因子/暴露(factor/exposure)與結果(outcome)之間的關聯性有多大?
  • consistency:研究的結果,與之前類似或相關的流行病學研究有符合嗎?或是這個實驗的結果是否有辦法複製出來?
  • specificity:因子/暴露與結果之間有沒有相關的敏感性?以傳染性疾病為主,例如此病原體是否只和某個傳染病有關,或者說某個傳染病只和某個病原體有關。
  • temporality:是否先有因子與暴露,才有結果?
  • dose-response:是否越多因子與暴露、會有越多或越嚴重的結果?
  • plausibility:是否在生物學與醫學上可行?
  • coherence:是否有違背其他領域已知的科學知識?
  • experiment:更改因子與暴露,是否會影響結果?
  • analogy:有沒有其他類似而可以比較的因果關係。
這一系列的criteria,是我們做研究時衡量自己的假說時,去衡量所得的數據之間關係的理論依據。不過並不是只要符合全部就一定等於因果關係,只能說符合這套標準中越多項,就越有可能是因果關係,但仍然需要更多不同的研究去佐證。其中唯一絕對要符合的標準是temporality時序性,不過可想而知,因為要說因導致果,那麼因一定要發生在果之前。

其實,這個Sir Bradford Hill's Criteria,也是在抽煙與肺癌之間關聯性的研究之中慢慢累積與發展出來的。

這位著名的英國流行病學家還有一個留名歷史的功績:他和他的好同事,後來也一樣被英國女王封爵的Sir Richard Doll一起執行了抽煙與肺癌關聯性的研究,並且在歷史上首次提出抽煙會導致肺癌機率增加。

在當時,急速增加的肺癌發病率被推論是和交通汙染有關;面對急速增加的肺癌病人, Sir Bradford Hill 和 Sir Richard Doll在1950年代時執行了「英國醫生試驗」然後發現:欸等等,數據顯示抽煙真的會增加肺癌與其他疾病的機會耶,而且這好像是世界上有人首次提出這個論點。

消息一出,全世界都嚇了一跳,連曾經患有重度煙癮的Sir Ricahrd Doll本人也嚇到把菸給戒了。

(順帶一題,英國醫生試驗就是顧名思義受試者皆為英國執業醫師,你就可以想像當時沒人覺得抽煙不好,很多醫生自己就是老菸槍。)

而從此伴隨著醫藥科學與研究技術的飛躍成長,菸害和各種疾病與健康現象之間的研究大量出現,人們也開始正視抽煙的危害。

正是因為我們很難在單一個實驗中我們就斷定,A造成B(A和B之間有因果關係且A為因B為果),要有非常肯定的推論,則必須要有不斷有精準、考靠、且足夠樣本數(規模夠大)的實驗來累積證據才行。

我們必須藉由找出合適的實驗、並且考慮confounder以及effect modifier後,不斷進行各項試驗,才能得出有力的結論。

衡量到底有沒有因果關係,其實是個生物統計學與流行病學的大哉問,也是督促科學家們不斷努力去找到答案的動力。

其他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筆記:請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