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1月7日 星期四

課程心得:Life Course Perspective on Health

  作者:許承越





Life Course Perspective on Health 是一堂Johns Hopkin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Department of Population, Family,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所開設的課程。

這堂課將人的一生分類好幾個階段:胎兒時期、兒童時期、青少年時期、成人時期、老年時期,並且討論在各個階段中,從國家政策、居住環境、經濟社會地位、社區與家庭、生物因子等因素對於人的健康所產生的影響。

這堂課非常有趣,並且讓我有了好多思考健康議題的新想法。

舉例來說,這堂課很仔細地引導我們去思考胎兒健康與許多慢性病的關係。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Adult Diseases (DOAD) 是近年來開始發展並被研究的一個領域。

已經有些研究開始證明在母親子宮中的胎兒受到的環境影響,不只與孩童/青少年時期的氣喘或健康狀況有關,也與中老年後的許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及心臟血管疾病有關係;往更高層面一點的角度去想,胎兒成長環境的健康與否,與懷孕母親所身處的環境/社經地位有很大的關聯性。

社經地位相對較弱勢的懷孕婦女往往較易有許多健康問題,而這些孩子出生後健康狀況若較差,那麼母親(或家庭)可能要花出更多的時間精力、甚至很高的醫療費用來照顧小孩,連帶影響了父母的生活品質與經濟狀況、或是孩子因為健康狀況與家庭因素影響在學校也比較難有好的學習品質與比較,不僅降低了家庭改善自己生活環境的機會,也降低了孩子未來找到發展空間大的工作機會,造成惡性循環。

另外,我們都知道生活型態與健康狀況有很大的關聯性,但我們卻很比較難有機會進一步去思考形塑不同生活型態的背後原因。因為我對糖尿病很有興趣,所以這堂課的期末作業我也是選擇以第二型糖尿病為主題,探討人生不同階段的影響因子。

這篇文章的附圖就是我的期末作業截圖,在這裡我試著簡單介紹我的想法: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會與農產品及食物政策息息相關,包含糖稅或是對人類攝取物的限制,這不僅影響人們購買得到的食物種類也會影響人們的飲食習慣。

人類的飲食習慣又會受家庭習慣與文化背景而有所差異;身體攝取的飲食熱量與營養成分都不同,身體的新陳代謝反應又會有所不同,從而影響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機率。

當然,期末作業大家探討的主題都不同,在同學們分享自己的作業時,藉由這種圖表的呈現,我們可以很快速得知大家認爲在他們有興趣的議題背後的可能影響因子為何,影響這些議題最重要與最需要改變的狀況是什麼。

這堂課最大的收穫還有藉由每週一次的作業與討論時間,也可以聽到不同背景與國家的同學分享很多元的觀點,讓我每次對不同議題在人生不同階段上的影響有很多新的觀點。

最後,最重要的是啟發我在觀察一件事情時,可以試著去釐清背後的可能成因與他們的交互影響,不要以去脈絡化去評斷一個議題,並且往後都可以用這樣的架構,去研究、分析、與呈現自己的看法。

如果要看我其他課程的心得,請點這裡的連結: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與公共衛生筆記



醫師國考系列心得分享

 作者:許承越


    photo credit to: unsplash


以下是我的醫師國考系列心得分享:

第一階段醫師國考心得分享

OSCE心得分享

第二階段醫師國考心得分享


有問題歡迎直接留言或是來信:cyhsumd@gmail.com

第二階段醫師國考心得分享

  作者:許承越


    photo credit to: unsplash


本文撰寫於20207月,歡迎分享及轉載。

(要參加第二階段國考必須通過第一階段國考+通過OSCE考試,關於我第一階段國考與OSCE考試的心得,可以參考這裡。)



前言


相較於第一階段醫師國考,歷屆學長姊們都說第二階段醫師國考輕鬆許多。在七年制醫學系學制中,最後一年作為intern在醫院中有較多實際臨床經驗,所以對於許多臨床問題反應很自然地會較為熟悉與直覺。或許是因為如此,網路上公開找得到的二階國考心得或資源並不如一階國考這麼多。但醫學系成為六年制後,應屆畢業的考生少了一年的臨床經驗(對於我們這樣的小朋友,差了一年是差很多的QQ),而且考選部這一兩年來開始更換題庫導致出題方向/感覺與前幾年有一些差異,難度也有點上升的趨勢。個人覺得以前學長姐們推薦的「專攻內科+婦產科+自己有把握科別+考前刷一下考古=就可以通過」的方式可能現在已經不太適用了,加上沒有醫師執照是不能PGY的,所以還是要稍微留意一下怎麼安排國考準備計畫。


 

不過也不用過於擔心,只要兩年實習不是混到極致、加上最後實習結業到考試前幾個禮拜的空檔有好好把握,大家都會過的!


我自己在準備考試的時候還是受到很多老師、學長姐與同學的幫忙,非常的感謝。所以在此簡單整理一下第二階段醫師國考的心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不過實習、讀書、國考準備方式等真的每個人差異都很大,同樣地也沒有所謂最正確的國考準備策略,只有最適合你的國考準備策略,只要有過都是好策略!我自己準備國考時是以「過」+「幫自己整理與複習臨床知識」來準備的,而這篇心得文也參雜了不少個人意見與經驗,難免流於主觀,還請大家見諒與指教。


 

國考簡介


接下來簡介與分析第二階段國考。與第一階段國考相同,第二階段國考一年有兩次,一樣可以選擇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四個考區,應屆醫學系畢業生基本上是參加六月底的考試,而確切考試日期與地點會在考試前不久公布,一樣是以電腦作答,考完馬上就可以知道分數及通過與否。

 

要通過考試,一定要先瞭解考試方式與配分規則。考試科目的分配與內容如下(擷取自考選部寄給我們的考試通知書。)




總共有筆試科目四科(拆成兩天考)。每科80*1.25/題、四科總共320/滿分400分,通過標準為平均60分加上四科之中沒有任何科目零分(也就是320題中要答對大於等於192=滿分400分中取得大於等於240分)。聽起來很可怕嗎?


換個角度想,其實每科的80題中,只要平均不要錯超過32題,就會過了;再換個角度想,全部320題中你總共可以錯到128題還是會過耶。是不是沒有那麼可怕了?接著我們來看一下近幾年國考的通過率(數字取自考選部公布考試統計資料)




以應屆國內醫學系畢業生為考生大宗的每年第二次醫師第二階段國考,這幾年的平均通過率都大概有90%以上,加上上面提到的很高的容錯率(平均每科80題之中可以錯到32題),是不是沒那麼緊張了?所以再說一次,不要太害怕,只要在醫院有跟著步調走、考前最後一個月有認真唸書、你就會過的。不要想著一定要全對,只要把自己可以把握的題目好好拿下來,你就會過的。



背景資訊


在談論準備攻略前,首先提供一下個人背景資訊供大家參考:


大一到大四很混,都在探索人生意義或是不務正業(咦),考試都是臨時抱佛腳、成績有點糟糕,排名系上中間偏後面。不過一階國考有摸摸鼻子比較認真讀,最終通過分數(2018年第二次)是74.0(醫學一77/100、醫學二71/100)。


進了醫院以後覺得比學校有趣多了,所以變得稍微比較認真實習與讀書(相比之下啦,當然還是不敢跟卷哥卷姐們比較)。但也不是一直都那麼認真,身為一個沒有什麼壓力的clerk,還是常常自行跑去圖書館無壓力自主學習、或是索性AAD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加上我自己大五的前半段都在幫老師辦活動、大五的後半段到大六的前半段因為個人生涯規劃都在讀英文與準備研究所的申請,所以大部分時間的大部分心神也都不是在臨床學習上。所以啦,連我都過得了的話,你也一定沒問題的!



考試攻略


好了,接下來來談談考試攻略:


重點1整理筆記/善用資源


準備考試前,應該要好好釐清一下自己手上有什麼資源。善加利用可得的資源,可以聰明又有效率地通過國考。不少醫院在國考前都有開國考複習班或是直接提供國考複習班的影片,問問醫院的醫教部、學長姐或是系上的學長姐同學,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一系列的影片、各種重點整理、口訣表格、甚至實用參考書與工具書等等。


我自己是以醫院的影片搭配考古題/詳解來準備國考的,因為我覺得用影片來複習重點是很有效率的方式,聽過去、看投影片、把重點整理起來,沒事可以再開1.5-2倍速聽過去搭配自己筆記複習,實在是很有效率;相比之下如果只看FC或教科書很容易睡著,有些比較難理解的地方也比較容易卡住打轉,不過教科書的優點就是總是整理得比較詳盡,大家在複習時也可以翻翻手上有的工具書與教科書。


(推薦的工具書:小麻、華盛頓內科學、心電圖學必備、聖路加醫院住院醫師鐵則、火星渦蟲、ACLS教科書、各醫院常有的抗生素手冊也很實用,這些對於之後的臨床工作與學習也很有幫助。此外也很推薦合計出版社的國考詳解,尤其201620172019這幾年的寫得非常好,可以好好念)


另外也強烈建議大家一定要整理自己的重點筆記,因為你沒有時間讀第二次。


不管讀過什麼東西,就隨手整理起來,手寫或電子版都可以(我自己都有用,看個人習慣即可)。有重點整理筆記,在大量刷考古題的時候也可以把一些重點補上去,考前也可比較有效率地迅速掃過重點加深印象。有事沒事整理一下自己的筆記,不僅對臨床學習有幫助,也可以很有效地複習國考。


我原本是想說全部用手寫重點整理,以可拆卸/自由更換活頁紙的筆記本,一開始整理了內科(含神內)、兒科、婦產科,內容以看FC或是國考複習影片自己整理的重點為主,加上之前會定時整理的老師teaching內容、邊跑臨床邊自己整理的一些knowledge等等。但後來考前開始刷外科系列與小科的時候覺得不太可能全部手寫,加上狂刷考古題時很多詳解整理得很好想要照下來整理在一起,所以也以Onenote來做筆記。


以下截圖是我自己的筆記內容分享:









重點2安排讀書計畫/時間管理


大六後半段的時間會轉眼之間就結束,因為會有一連串的大小事情接踵而來:

 

12月初

各院PGY說明會

12月底

PGY申請備審資料遞件

2月初到3月初

各院PGY面試

4月初

PGY申請結果公布

4月底到5月初

OSCE

5月中到5月底

實習結業

6月初

畢業典禮

6月底

二階國考

 

大六有這麼多大小雜事,在醫院實習時間也常常被切得很零碎、加上下班回家或是放假了就只想好好休息耍廢,加上大家應該也都或多或少也會有不少自己的事情,所以更要善用零碎時間、妥善安排完整時間。


何時開始

到底什麼時候該開始準備國考真的因人而異囉,沒有一定,大家審視一下自己的knowledge量、時間與行程,覺得怎麼樣最適合自己就去做吧,另外建議大家考前兩三個月裸考個一回考古題看看成績如何,也很很不錯的方式,可以分析一下自己、再來策略性調配自己的讀書計畫。


在醫院時

在醫院有零碎時間的話,如果只有5分鐘10分鐘,那就拿起手機或筆記本或參考書,背點口訣、記一下藥物表格;如果有30分鐘1個小時,那麼就拿起參考書把還不熟的章節再讀一下。而身為沒有functionclerk常常被放生,如果有1-2個小時以上的空檔,大家就善用時間到圖書館讀書跟整理筆記,累了就果斷趴下來睡一下,睡醒精神好很多吸收知識跟臨床學習效果都會比較好。跑每科之前可以問一下跑過的學長姐與同學schedule大概長怎樣,orientation完稍微檢視一下時間分配。下班後的時間妥善利用,要休息耍廢就好好休息、要讀書時就心無旁騖開始唸書,但也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找到平衡、穩定前進就好。


實習結業後到國考前

實習結業到二階國考中間的空檔扣除一些重要事情如畢業典禮等,應該都會有一個月左右的完整的時間,一定要妥善利用。這段完整的時間可以先各科重點複習、然後考前一定要至少預留個10天左右給這兩三年的考古題跟檢討訂正。要是真的沒時間了,那就不要再刷重點了,直接寫考古題然後搭配詳解來讀書跟記重點。各科的考點在近幾年的考古題中多少都會反覆出現,必須優先精讀的內科婦產科等當然不用說,一定要超認真檢討考古;而就算是優先放生的科目,還是盡量要刷一下考古題與讀詳解來直接背重點,這樣還是可以撈到一些分數。


我自己的策略

因為我自己實習時就有斷斷續續做自己的重點整理筆記,所以我自己的策略是大概1月中開始,有空的話就會比較認真地讀書、整理筆記,讀得下書就讀,但也沒有緊繃或是超級認真,就是想讀就讀、不想讀時不會讀(然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大概四月底前把內科、兒科、婦產科的筆記整理好,考完OSCE之後大概開始複習一下外科以及小科。實習結業後開始變得比較認真跟專注,到國考中間,扣掉畢業典禮跟家裡的事情跟耍廢,大概還剩下完整的四週。


我安排大概14天左右看筆記、把還沒看過的影片拿出來1.5倍速或2倍速聽過去、重點複習,然後接下來以每兩天為一個單位寫一回考古題(寫一回考古題+認真檢討+複習相對應不熟的部分大概花個兩天差不多,考古題的詳解拍下來或截圖並反覆熟讀)考前兩天沒有再特別寫題目,翻翻重點就去考試了。我覺得我算是比較提早開始唸國考,然後也有提早做好重點整理筆記,優點是沒那麼緊繃、時間比較彈性;缺點就是讀到後面會有點沒力XD


不過無論策略是什麼,都盡量按部就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與計畫並且穩定維持就沒問題了。再次重申,沒有最正確的策略,只要適合你、讓你過得了,就是好策略!



重點3各科考題分析


醫學三:

  • 內科:醫學的基礎,觀念與知識通常都很有邏輯性,內科知識通了也對於其他科的概念很有幫助,雖然內科題目也開始變難,不過考古題重點還是重複性偏高、所以投資報酬率仍然很優質。內科的FC也寫得還不錯,可以搭配小麻、華盛頓內科手冊、聖路加醫院內科住院醫師鐵則來加強知識,必須好好熟讀與把握。
  • 家醫科:家醫科國考題目我覺得可以不用特別準備,在準備其他科的知識時就會包含到了。偶爾會考一些篩檢題、公共衛生相關題、或是安寧照護題。

醫學四:

  • 兒科:兒科前幾年因為都考太難或是考臨床上很罕見的問題,而被學長姐們列為可放棄科目,不過有聽聞擔任試題委員的老師說因為大家都有去反應,所以兒科的題目有被調整過了。這兩三年的題目跟前幾年的題目比較,確實整個方向跟感覺都不一樣,題目現在比較偏向臨床上常見我們也應該要會的問題。我自己覺得投資報酬率很高的部分包含兒童發展(可參考健兒手冊)、newborn、小兒GI、小兒infection、小兒nephrology、小兒CV,可以熟讀,至於很難理解的先天性疾病、小兒新陳代謝或小兒神經我就let it goXD
  • 神內:這幾年題目比較中規中矩一點,考古題重疊的比例高,在醫學四裡面佔分比率也不低,可以好好投資。
  • 精神科:精神科FC薄薄一本很快就看完了,考古題的重點重疊比例也高,在醫學四中佔分比率也不低,我覺得跟神內一樣可以多花點時間看看。
  • 皮膚科:感謝Tinynote馬聖翔學長寫的一小時速讀重點整理,為了國考的話看這個就夠了。


醫學五:


雖然外科還是有很多題目你有run過就答得出來,但我還是覺得醫學五外科系的題目真的只能隨緣,因為簡單的不讀你就會了、難的你讀很多還是不會。加上考得很雜、考點很難抓、難度無論考題與考題還是考試與考試之間都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基本上我就是FC翻一翻、國考複習影片聽聽做做重點整理就去刷題目了,直接用考古題跟詳解來讀書比較有效率。建議大家不要花太多時間讀,把時間分配給其他高投資報酬率的科目。

 

醫學六:

  • 婦產科:這幾年題目難易度都適中,讀考古題報酬率很高,FC也整理得很不錯,值得花時間好好精熟。
  • 眼科:感謝Tinynote馬聖翔學長寫的一小時速讀重點整理,為了國考的話看這個就夠了。
  • ENT:相對CP值高的小科,我覺得這幾年的考古題ENT考的內容重疊性很高,可以直接做考古題看詳解再回去看FC重點當複習就好。
  • 麻醉:我畢業前剛好沒跑過QQ 所以也是只有看看複習影片、直接做考古題看詳解整理重點。
  • 復健科:一直都很摸不著頭緒,不過這幾年來考的題目重疊性很高,可以直接做題目訂正看詳解當複習。

其他:

  • 醫學倫理:不要懷疑,直接放生(2/每科),平常多做好事積陰德。不是難得傻眼就是簡單得傻眼。
  • 放射科、急診等:相對應的概念搭配在其他專科裡面考。

總結一下,大家可以依照自己對各科的掌握度分成「必讀」、「加減讀」、「隨緣」三個種類。以下提供我自己的分類讓大家參考:

  • 必讀:內科、婦產科、小兒科、神內、精神科。
  • 加減讀:外科、麻醉、ENT、皮膚科。
  • 隨緣(只看考古題跟詳解即可,時間不夠就放棄):泌尿科、骨科、眼科、復健科、醫學倫理。

除此之外,複習時可以不要以「專科」的分類來界定自己的複習,因為同樣的概念或疾病可以考在不同科別中,例如甲狀腺腫瘤的鑑別診斷可以考在新陳代謝科或是一般外科、小兒CVCVS很多疾病的考點也都一樣。所以複習整理重點或看考古詳解整理時要仔細,想一想還可以考在哪裡、要怎麼準備,可以以「系統」為分類方式,把有重點重複的科別安排在一起複習會事半功倍。舉例:


系統

組合科目

心血管系統

CVCVS、小兒CV、心肺復健

呼吸系統

胸內、胸外

腸胃系統

GI、小兒GIGSCRS

內分泌系統

meta、小兒內分泌、內分泌外科

腎臟泌尿系統

成人+小兒腎臟科、泌尿科、婦女泌尿

神經系統

神內、神外、小兒神經

風濕免疫

AIR、小兒AIR、皮膚科

血液腫瘤

血液腫瘤科、小兒血腫、外科癌症分期

感染

感染科、小兒感染科

骨骼關節肌肉

骨科、復健、神外、整外

生殖系統

婦科、產科+新生兒科

 


另外,第二階段國考跟第一階段國考不太一樣。第一階段有不少題目比較死硬,不會就是不會只能亂猜。但第二階段國考的很多題目:

  • 很多基本觀念你只要跑過那科基本上都回答得出來,例如每科最常見或最容易死人的病。
  • 也有不少題目是只要你臨床實習不要太混,就可以用「常識」去刪除錯誤選項甚至直接把答案選出來的,例如題目描述一位癌症患者的progression程度來問你適合的治療方式,就算你沒記住這個癌症的分期,但如果感覺很嚴重,比較像stage 3stage 4,那麼你也應該可以猜想現在比較適合的治療方式並不是直接開刀,而是先RTCTCCRT來試著控制著癌症讓腫瘤變小再考慮開刀。
  • 一個跟一階國考一樣有用的猜題小技巧,就是選項敘述如果有很果斷的語氣(例如:一定、全都沒有、只能諸如此類)通常都可以先刪掉。

總之,只要想著把自己可以把握好的分數牢牢拿下來就好了;讀書重質不重量、貴精不貴多,把各科最基礎也最重要的部分反覆熟讀到滾瓜爛熟其實就夠難做到了,而做到以後也就足夠應付國考了。



考試結果


考試分數:

平均74.0625/總分296.25(醫學三73.75、醫學四78.75、醫學五68.75、醫學六75.00



其他心得


  • 根據考試的成績,我覺得做考古題還是有很大幫助,因為雖然題庫近幾年有更改導致出題方向跟感覺有點不一樣,但是考試重點重疊性還是很高。我結業完成之前有做一次前測一次平均大概平均大概66分,之後經過兩週的重點複習後,之後的幾回考古平均分數都落在73-75分之間,只有偏難的2019-166分,而最後真正考試的分數也跟我考古的平均差不多分數,所以應該可以得知寫考古題是很好評估自己讀書效果的方式。
  • 寫考卷時請保持信心,不論是寫考古題還是正式考試,就算寫起來抖抖的不是那麼確定,最後的成績都還是會比你想像中好。
  • 考前不久才會公布考場地點以及以email寄送准考證,記得印下來連身份證一起帶到考場。
  • 考試前可以選擇「每科都看成績」、「全部考完再看成績」、「不看成績等紙本成績單」,我是選「全部考完再看成績」,但因為第一天我對醫學三跟四也不是有十足的把握,加上今年醫學五外科那回出得蠻難的也有很多題目很偏,寫完超抖我就覺得自己考爆了QQ,然後第一天晚上心情很差完全讀不下書就乾脆跑去我家旁邊公園打球了XD 還好最後有過,不過如果要我再選一次我應該會選「每科都看成績」,因為從考古提到正式考試考出來的成績通常都會比你寫時的感覺好,不然第一天晚上真的會度日如年、心情會很糟糕吃不下也睡不好。

 

後記


在此再次感謝醫院與學校的老師們耐心的教導、感謝學長姐們不吝嗇地分享心得、感謝總是願意與我一起努力、互相討論與琢磨的中山醫103級同學們。也特別感謝台北馬偕連薪甯醫師的鼓勵與協助,以及父母的支持與溫暖。真的非常感謝你們,因為有你們我才有辦法順利拿到醫師執照。

 

如果你是因為要考第二階段國考而找到這篇文章,也正在思考要怎麼準備第二階段國考,那麼恭喜你,距離拿到醫師執照只剩最後一步了!給自己一點掌聲跟肯定,繼續努力往前吧!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頭,不過你也一定沒問題的!共勉之!







OSCE心得分享

 作者:許承越


    photo credit to: unsplash


本文撰寫於20207月,很感謝之前準備過程中老師與學長姐們的指導以及與同學們的互相練習,因此就自己準備與參加OSCE考試的經驗做一點重點總結與經驗分享。


關於第一階段國考與第二階段國考,可以參考這裡



OSCE簡介


OSCE(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又稱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是近年來世界各國的醫學教育體系越來越重視的教學/評量方式,也就是在不同主題的測驗中,利用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與資深醫師的統一評分來衡量醫學生在遇到臨床問題時的表現。


在現在的台灣醫學教育系統中,必須先通過OSCE才可以參加醫師國考第二階段筆試,但是根據目前的評分標準,要通過並不是太困難的事情。只要進入臨床以後不要太混,基本上一定會過。

 

算分方式/通過標準


OSCE的通過方式算法有點複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google台灣醫學教育學會的OSCE成果報告書研究。不過我們先不討論公式,而直接從結果開始看:圖表中最下面及格分數的部分,OSCE滿分總共1200分(12*100分為滿分/每題),只要得到超過一半多一點的分數,就會過了;接著再來看一下不及格率與不及格人數,是不是更不緊張了呢?從開始實施OSCE到現在,全國的通過率基本上都是90%以上;以每年比比較多考生的第二次OSCE來說,全國通過率更是穩定地維持在98%-99%



(取自2019年度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提供的OSCE實施計畫成果報告書)


在這邊描述這麼多其實只是要告訴大家,對於OSCE考試真的可以不用太緊張。不過通過的標準就算不高,考試之前還是要花一點點時間準備一下喔(真的只要一點點時間準備就好),不要完全都沒準備就去考試。我就有認識的學長考前很瀟灑地說這個白痴才不會過結果他自己後來沒過。


只要平常不是混到極致、考前有稍微準備一下、多找同學練習幾次,基本上一定沒問題的。



考試資訊


l  報名:二月初醫院會提醒大家報名,記得在期限之內去繳6000塊的報名費。

l  考試時間地點:通常是四月底五月初的週末,要等接近考試的時間才會知道自己是哪個時段考試。考試地點基本上就是自己主訓醫院的OSCE教室/醫學教育中心。

(小提醒:一階國考還沒過的話還是可以報名跟參加考試喔。)


考試內容


先來張2019年度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提供的OSCE實施計畫成果報告書中的截圖,OSCE的題目由8題綜合題及4題技能操作題組成,一站都是10分鐘(2分鐘讀題+8分鐘實作),前6題考完會中場休息10分鐘。



依照醫教部的老師/學長姐的心得/自己與同學們的討論,我整理了一些重點:

  • 無論是綜合題還是技能操作題,平常有接病人、跟查房/門診、練習procedure的話真的不怕。考前想練習的話可以拿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的63題例題(網路上可以查到好幾年的,很多醫院醫教部也會提供,在此就不附上了)來想一想自己要怎麼問當複習、或是找同學討論,像PBL那樣用常見的主訴去延伸出各種可能的鑑別診斷、及其相對應要詢問的病史/PE/可能處置等等。
  • 問診基本上跟在醫院實習時接觸病人的問診方式差不多,可以參考Tiny note上北醫102級余迪麟醫師投稿https://reurl.cc/Y6ON3o非常簡潔扼要的重點整理,推薦大家花點時間看一下。
  • 每關讀題的兩分鐘非常重要!務必看清楚題目叫你做什麼,不要題目叫你衛教你卻一直問病史。看完題目的描述後,不要愣在那邊等時間過去,要馬上列出幾種可能的鑑別診斷,尤其是需要優先排除的急症、以及等等可能需要問的對應病史、可能要向病人說明的處置方式等等;多列出一點可能,盡量增加自己拿分的機會。如果是技能題,那就大致上把等等的流程在腦海中順過一遍。
  • OSCE是標準化考試,一定都是給比較典型的case,不會用atypical case刁難。
  • 標準病人如果提問絕對要回答,因為基本上那就是評分項目的重點。
  • 絕對要自我介紹(全名+單位職級)且簡短說明要進行事項。
  • 洗手!PEprocedure的前後都要洗手,真的沒時間了就口頭說完整洗手完畢。
  • 考試時穿戴整齊乾淨、白袍、聽診器、叩診槌、筆燈。袖子可以捲起來、長頭髮的同學要記得綁起來。
  • 有些PE是不適合考也有明文規定不能考的,例如乳房檢查、DRE、生殖器檢查等等,(最多最多用模具考。)
  • 正因為不能做生殖系統的PE所以婦產科的考題傾向問病史/病解/衛教。
  • 小兒科的PE也不太可能考,因為不能拿真的小孩來讓大家檢查,頂多只用模具,所以小兒科的考題中標準病人是病童的父母,要進行詢問病史/病解/衛教。
  • 外科的PE考題有很高機率會是懷疑要開刀的sign例如McBurney’s Sign, Murphy’s sign等等。
  • 其他小技巧:
    • 肢體語言:身體可以稍微往前傾靠近病人、注意眼神接觸、不要看資料太久。
    • 如果病人看起來明顯不適可以先問需不需要開個止痛藥或簡單處理,再開始問。
    • 每個段落都可以下個簡單的結論。
    • 可以口述確定簽同意書、開好order

再來關於4題技能題,請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並確實拿下分數。基本上醫院的醫教部在考前的一段時間內一定會開放讓大家去借用模具練習或是會提供評分標準讓大家參考;醫教部的網站上也有相對應的教學影片可以看,大家可以善用。(不過幾個常見的procedure大家也確實應該在畢業前學會,剩下幾個clerk比較沒機會做到的例如on endo等等就考前多練習幾次,不用太擔心。)


另外,大家在做Procedure的時候要注意時間。如果時間所剩不多又覺得自己做不完某些程序,但你確定之後的幾個步驟如果做到了一定拿得到分數,那就果斷捨棄你做不完的程序然後接著往下完成把後面的分數拿到。舉例說明:題目是傷口消毒+suture三針mattresscover傷口+衛教傷口照護,假設當你縫完兩針發現時間只剩下一分半鐘,那麼可以考慮放棄還沒縫的那一針,進行後面相對容易完成的把器械收好、cover傷口、進行傷口衛教等步驟,拿下可以把握到的分數。


以下舉出一些常見的procedure,請務必精熟,也要記得procedure的程序中可能會出現的陷阱(例如BLS時要記得檢查安妮嘴巴中有沒有異物梗塞、幫模具貼ECG時要記得檢查模具身上有沒有手環項鍊等金屬物品要取下),也請記得不管做什麼動作,前或後都可以大聲複述一次自己的動作(例如:好,現在已經消毒完畢,要開始縫合。)

  1. BLS
  2. On endo/基本呼吸道處置
  3. 無菌衣穿戴/手術鋪單
  4. 傷口基本評估/縫合
  5. ECG操作/判讀
  6. 喉拭樣採檢
  7. 靜脈針置留
  8. 靜脈穿刺/細菌培養
  9. 採動脈血(pun GAS)
  10. 鼻胃管置入(on NG tube)
  11. 婦科內診/子宮頸抹片
  12. 導尿管置入(on foley)

其他資源與參考資料

  • Tiny note
  • OSCE 63題。
  • 各醫院醫教部應該都有各項技能/問診的教學影片及對應評分標準。
  • 模擬考要盡量參加,熟悉考試與考場的感覺,而且模擬考通常考得比國考難,之後真的上場比較不會緊張。
  • 考前會開放OSCE教室,一定要拿模具來練練看,因為在真人身上做感覺還是有差。
  • 參考書真的想買的話可以去醫學書店挑個自己喜歡的,不過我個人覺得可以不用買,好好利用手邊資源就很足夠了。